建瓯马军营的历史渊源及前身

建瓯马军营的历史渊源与闽北军事防御体系及地方行政变迁密切相关,其前身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屯兵驻防遗址,并在明清时期演变为具有军事与行政双重功能的特殊聚落。以下从历史脉络、地理定位及功能演变三方面解析其渊源:

一、历史脉络:从宋代军寨到明清屯所

  1. 宋代军事遗痕 马军营之名或源于宋代建州(今建瓯)的“马军寨”。据《八闽通志》载,南宋时期建州作为闽北军事要冲,设有“厢军马军营”,专司骑兵训练与城防巡逻。武夷山脉隘口频繁的匪患(如范汝为起义)促使官府在此驻精骑,扼守建溪航道与陆路枢纽。
  2. 元代屯田转型 元至正年间,为镇压黄华起义,元廷在建宁路推行“军户屯垦”政策,马军营由纯军事据点转为“兵农合一”的屯田区,士兵家属迁入垦殖,形成半军事化村落,今存元代石砌马槽、演武场夯土遗迹可佐证。
  3. 明清卫所遗存 明代建宁卫下设“马军千户所”,驻地沿用旧称,辖弓兵120名,兼管建溪水驿防务。清雍正年间裁撤卫所,马军营转为绿营汛地,但“马军营”作为地名保留,清末《建宁府志》标注其位于府城东北五里,属瓯宁县安泰里

    二、地理定位:

    控扼建溪水陆要冲马军营地处建溪东岸台地,背倚黄华山,俯瞰建瓯古城(今芝城街道),地理位置显要: - 水路屏障:扼守建溪与松溪交汇处,监控上游松溪(闽浙盐道)、南浦溪(闽赣商路)船只。 - 陆路锁钥:位于古官道“建州-政和-庆元(浙南)”节点,明代设递铺传递军情。 - 城防前哨:与府城鼓楼、通仙门构成三角防御体系,山顶烽火台遗址(今黄华山公园内)可快速预警。

    三、功能演变:军事聚落向民俗聚落转化

  4. 清代民屯融合 卫所裁撤后,马军营驻军后裔与周边村民混居,形成以林、谢、陈三姓为主的宗族聚落。清代《安泰里族谱》记载,林氏先祖林保于康熙年间任绿营把总,率族人在此开垦茶山,衍生出“马军茶帮”,专营北苑茶陆运至福州。
  5. 近代民俗遗存 民国时期,马军营尚存“马军拳”“马灯舞”等武备习俗,正月“踩马绕境”仪式中,青壮扮骑兵持木刀巡游,模拟古代骑兵布阵。20世纪50年代村内出土宋代铁马镫、箭镞,现存建瓯市博物馆。
  6. 当代地名承袭 今建瓯通济街道马军营社区,仍保留“马军巷”“教场路”等地名,社区文化广场陈列仿宋拒马、辕门浮雕,延续历史记忆。

附:马军营历史年表简编

| 时期 | 事件 | 文献依据 ||————|———————————————-|——————————————|| 南宋 | 设厢军马军营,驻骑兵300 | 《八闽通志·兵防》 || 元至正 | 屯田军户定居,始成村落 | 《元史·兵志》 || 明洪武 | 建宁卫马军千户所驻防 | 《明代卫所档案辑录》 || 清雍正 | 改设绿营汛地,隶属汀漳龙道 | 《雍正朱批谕旨》福建卷 || 民国 | 马军茶帮转型为运输合作社 | 《建瓯工商史话》 || 时期 | 事件 | 文献依据 ||————|———————————————-|——————————————|| 南宋 | 设厢军马军营,驻骑兵300 | 《八闽通志·兵防》 || 元至正 | 屯田军户定居,始成村落 | 《元史·兵志》 || 明洪武 | 建宁卫马军千户所驻防 | 《明代卫所档案辑录》 || 清雍正 | 改设绿营汛地,隶属汀漳龙道 | 《雍正朱批谕旨》福建卷 || 民国 | 马军茶帮转型为运输合作社 | 《建瓯工商史话》 |


yzbyt 更多

1

优质的史料 有利于让人们更加了解建州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