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朱子文化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 起源 朱子以儒家政治伦理哲学为中心,吸取佛、道哲学思辩成果,健全完善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建立一个精致、富于理性思辨的理学体系,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万物皆有理,如四时变化,所以为春夏,所以为秋冬,是自然界的规律。认为理寓于事物之中,主张理未尝离乎气,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在总理和万理的关系上,朱子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题,理一和分殊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和依赖关系。 精神内涵 1、几近完美的人格塑造和至真至纯的情感追求 千百年来,中国先哲一直念兹在兹的呕心之教,无外乎是塑造好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人的尊严、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使命,为社会留下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而在继承、发展这种真善美的思想过程中,朱子则可谓是“采撷儒家思想的真蕴、灵魂而加以培植发展的大家人物,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浸透了为臣尽忠、为子尽孝的道德圣训中,“仁、义、礼、智;忠、信、孝、悌;节、恕、勇、让”这些宝贵的人生信条,不仅成为朱氏门人为人处世、走向大成的道德准绳,同时也是一家一户持家发业、泽沿千秋的不变戒律。它们共同铸就的讲伦理、明道德、以理统情,自我节制,立志发奋,注重气节,互敬互爱、孝顺谦和的中国文化精神,受到了许多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赞赏。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不无羡慕地感慨:“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则更加明确指出:“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图片 2、和合天下的普世情怀和刚毅包容的崇高品质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和平的精神就已世所周知。如:儒家讲平天下、治天下、讲太平世、讲大同、讲王道、反霸道;道家讲和天下、均调天下、在宥天下、讲帝道、反霸道;墨家讲兼爱、讲非攻、讲兼利天下、一同天下、讲天鬼仁爱之道、反霸道等等。所有这些因热爱和平而念念而生“天下一家、保家卫国、和合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纯朴质真的中国人在面对一切入侵之敌时,都能永不妥协并最终将其打退甚至是加以同化。而除了拥有如此大气无私的普世情怀之外,以朱熹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还主张贯彻孔孟“专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和刚毅包容的崇高品质,强烈反对过分追求物欲和个人权力的为官之道。他们认为,立国一定要以德先行,以民为本,爱民恤民,最大程度消除人民的不满和社会隐患,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治。正所谓:“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在这样的文化精神滋养下,和合包容、刚正不阿、大度无私就成了仁人们治世有为、誉声载道的不二法门,也成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修身养性、造福一方、青史留名的上选准则。 3、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对人类社会而言,真正的哲学总是产生于现实的人生并且也密切地关涉着人生的现实。虽然,朱熹的个人生活经历非常复杂,但他的一生,却不愧为哲学家的一生。他继承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气魄和社会责任感,在为学之学、治学之学、治世之学方面成就了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创新,使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弘扬。对此,束景南先生曾有感而发说:一个时代的文化伟人又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主脑与文化灵魂,巨人般站在时代之巅把握着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走向。朱熹一生的思想活动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历程,逻辑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人类文化思想的历史进程,他个人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浓缩了整整一部民族的心态史。 现实意义 1、注重家庭生活的养成教育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对子孙进行生活上的养成教育,不仅关系到子孙本身的发育成长,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此即所谓“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徳性,而为大学之基本”。故“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亲民,以止于善”。也就是说,当孩童开始从学时,就应乘其乖巧,从躬行实践入手,进行包括“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以及杂细事宜在内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凡着衣服必先提整矜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凡脱衣服必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用完洁。”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珍惜,学会尊重,学会自立。而“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静端正”;“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日常的杂用之器,“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借人东西,“及时取还”等规定,更是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令他们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方面彬彬有礼,端庄大度。同时,为了让子孙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朱熹还一再教导子女“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之间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押,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明确在交友问题上,一定要选择“益友”而交,并疏“损友”于千里之外。 图片 2、注重人格修养的自我提高 从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来看,人最注重的就是自我的徳性修养。这是人们良性进入社会具有认同意义的、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民族兴衰存亡的最高关系法则。对此,孙中山先生就曾撰文指出:中华民族在过去能长期维持强盛的原因就在于其道德的高尚,中国所固有道德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四个基本因素,帮助中国走过了漫长而稳定的几千年。由此可见,进行完整的人格培养并帮助人们提高徳性修养,这不仅是古今教育的恒久话题,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为此,朱熹特别强调言传身教、躬行实践、严格督察和循序渐进,帮助孩子树立遵循尊礼、贵信、仁义、友爱、负责、宽容的处世规范。他说:“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弟的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传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为了实现这种完美的人格塑造,朱熹不仅把《礼记》中的《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将其作为每个读书人都必须学习的第一本经典;而且一再强调办学传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美德,代圣人立言。他说:“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这种把个人道德修养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要求学生“存理去欲”、“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廉洁奉公”、“舍生取义”的教育理念,既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又提倡要将读书与做人、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反对为求功名而学习。 3、注重躬行实践的风俗倡导 传统美德的价值所在,正是文明得以传承,民族得以恒定的力量所在。其于中国人的最大启示,就是许多伦理思想家通过精神创造形成的美德规范,许多崇道贵徳的志士仁人通过躬身践行获得的实践成果,必须作为最容易被接受的德育资源,才能在社会示范的作用下,引导人们形成做人行事的基本规范,完成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所未能达到的实效。为此,朱熹就常常以“厚人伦、美教化”为先,倡导一方风俗。这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治家四本”,又有通俗易懂的《朱子家训》《童蒙须知》和严谨规整的《朱子家礼》《白鹿洞学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经常性的礼仪训导与学习、生活实践,使得人们在礼仪氛围的熏陶笼罩之下,能自我约束和彼此约束,孕育出仁厚的乡风里俗。对此,《松溪县志》就如实记载了这一努力所达成的社会效果:“建宁具有五方之风俗,其民敦厚,惮于远行,农民勤劳乐业,诗书之家则勤于学。”“松邑民风淳朴,盖得晦庵、西山二先生之遗风也。”而《南平县志》则载为:“南平风俗,夙号敦庞。自有宋大儒迭出其间,而海滨邹鲁称极盛焉。今虽代远年湮,而入其邑乘,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型仁讲让,先儒之流风遗韵,犹有存者。”“杨、罗、李、朱四先生之流风遗泽,至今未艾。以言道德,则师其言行之一节,便可为乡里善人;以言政治,则内圣外王之学,斑斑可考。所谓措之一邑,而一邑治;措之天下,而天下治是也。”由此可见,在朱子身体力行的人格风节的影响下,闽北人大多恪守了“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的人生准则,做到敦亲睦邻,与人为善,呈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实例(建瓯法院:用“朱子文化”解“家事纠纷”)建瓯法院

头像